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一封毛岸英写给表舅的批评信 缘何让人肃然起敬?

2018-04-24 14:57:33
A+ A-

“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这样一封,值得被更多人关注的信的传播,让像毛岸英表舅这样的人,不再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来。让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遵循这个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法则。”

——朱军

几天前,在《信中国》节目中,演员张若昀念读了一封晚辈写给长辈的批评信,让在场观众“肃然起敬”。节目播出后也引发了网友热议。

这是毛岸英1949年10月24日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信。

时间推移近70年,这封信穿越时空,其中激烈直接却又诚恳实在的话语,让后人得以瞥见,发人深省……

一句“要不得”背后的觉悟与恪守

资料图:毛岸英(右)1950年回湘时与外婆(前)、舅舅杨开智、舅妈李崇德、表妹杨瑛的合影。

资料图:毛岸英(右)1950年回湘时与外婆(前)、舅舅杨开智、舅妈李崇德、表妹杨瑛的合影。

舅父的信,是为求官而来。

“……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做官),更是要不得的想法。”

作为一封回给长辈的信件,毛岸英在开头就写下了“替他惭愧”、“极端落后”等一针见血的字句。


舅父写予毛岸英的话语是殷切的?或许是急迫的?或者甚至是些许谄媚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回信中的坚决与痛心却是言辞切切,一句句充满“辣味儿”的语重心长,反倒更像是长辈给予晚辈的严厉教诲。

回这封信的时候,作为一个外甥,一个晚辈,毛岸英大抵是矛盾的。

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我们能读到他的坚决与痛心。

“要不得”。他如此说。

三个字实在坚决,其中蕴含的是身为一个新中国共产党人的觉悟与恪守。

彼时的新中国初诞生,掀翻了封建大山的压迫,赶跑了来势汹汹的侵略,又夺取了解放全国的胜利,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但连年的战争也使全国的物质处于极度贫乏的状态,虽是政通人和,却也是百废待兴,人民因为翻身当了主人,自是人人提着一口气准备投身建设祖国的大潮中去。

就在此时,却仍然有人“身子进入了新时代,脑子却没过来”,不想着奉献自我搞建设,攀亲附贵的思想倒有蠢蠢欲动的迹象。

毛岸英的舅父向三立所写的求官信,便是一缩影。

我们有理由推测,在那时的环境下,必然有不少功勋卓著的领导人们的“亲戚”前来攀亲,寻求个一官半职或是散金碎银;我们也可以想象,面对“人情”的重压,当时的党的领导人们所经受的心理压力,怕是比面对战火都要苦涩一些,毕竟都是血浓于水或者情同手足的关系,拒人如诛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面对这些“琐问”,怕是内心必然煎熬。

然而,通过毛岸英的这封家信,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领导人的决心,更能感受到那一代共产党人对原则的恪守。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不讲这种人情。”

一句铿锵的“要不得”,一句“不讲人情”,当时写来定是痛然、决然!现在读来,却深感信矣、幸矣!

一代人“从头干起,从小干起”的反思与担当

“望从头干起,从小干起,不一下子就想负个什么责任。先要向别人学习,不讨厌做小事,做技术性的事,过去我不懂得这个道理,碰了许多钉子……”

毛岸英的这封信,虽然回的是舅父,斥的是求官,可字里行间也不乏对自己的反思。

资料图:毛泽东与毛岸英

资料图:毛泽东与毛岸英

诚然!面对功勋卓著的上一辈,面对起点出身较高的自己,以及面对触手可及的捷径,也许他根本不必从小事做起。

但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一代人心中对于“小事”、对于“原则”的敬畏。

资料图:毛岸英(右)与小伙伴郭志成在苏联的林间小路上。

资料图:毛岸英(右)与小伙伴郭志成在苏联的林间小路上。

事实上,抛开“从头干起,从小干起”式的工作态度,毛岸英在生活中的践行更加说明,他不仅仅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据记载,毛岸英出行时从来不用小轿车,每次外出,都乘坐公共汽车和电车,他也总是把座位让给那些老弱病残者,而自己却站着挤着;他勤俭节约,穿着朴素,吃大灶吃粗粮。

这些细节在我们看来,单拿出来或许显得过于平凡甚至略显”矫情“。

但试问本心,倘若我们身处他那样的情境,我们又能否数年如一日地做到?再试问如今很多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又是否每人都能做到这般的恪守?

“为人民服务说起来很好听,很容易,做起来却实在不容易。”

资料图:毛岸英当翻译的照片。

资料图:毛岸英当翻译的照片。

毛岸英在信中感慨,想必也在心中思量多次,以此警醒,以此砥砺。

以至于在后来,毛岸英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那时,他才28岁。

资料图:毛岸英烈士墓

资料图:毛岸英烈士墓

在1954年12月志愿军总部发电询问毛岸英遗骨是否运回北京时,毛泽东只说了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就这样,父亲把儿子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两个“新时代”相隔近七十年的对望与呼应

“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靠着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到来。”

信中的许多话语,虽然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现在读来却仍然让我们倍感鼓舞和兴奋,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对于“新的时代”的诸多诠释和描述。

资料图

资料图

那时的新中国,就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昂扬,充满活力。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中国依旧年轻,并更加沉稳。

资料图:毛岸英写给三立同志的信。

资料图:毛岸英写给三立同志的信。

一封短短的家信,延续的是相同的坚持,连接的是几代共产党人对党性原则的敬畏、对新时代的热切期许和对国家人民深沉的爱。

也因如此,这一封晚辈对长辈的批评信,才能在跨越了近七十年后让人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傅鑫 CM03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