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从印巴分治到脱欧:为何英国的大国之路越走越窄

澎湃新闻 2017-06-30 15:11:05
A+ A-

近来,英国成为世界关注焦点。“脱欧”问题一波三折,虽然2016公投中,“脱欧”派以微弱优势获胜,但反对“脱欧”的声音一直响亮。迫不得已,卡梅伦主动辞职,特蕾莎·梅(简称梅姨)继任首相。为促进“脱欧”进展顺利,梅姨宣布提前大选。然而,大选结果背离梅姨意愿,保守党失去议会多数派优势,出现了悬浮议会,这将使英国“脱欧”工作更加艰难。此外,大选前后,英格兰偶发事件不断,恐怖袭击、伦敦居民楼失火,世人惊愕的同时,不禁感叹:大英帝国的那片乐土,如今怎么了?英国出路在哪?

英国当前面临的困境,其实,从当年英国撤退印度的战略就可以看出部分端倪。

英联邦战略与英国撤退印度

英国的大国之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从印巴分治到脱欧

战后的英帝国

二战后,英国实力下滑,加上印度等殖民地强烈要求民族独立,以及美苏同时挑战英国帝国地位,英国面临不得不从印度撤退及可能造成英帝国解体的困境。在这个困境中,艾德礼工党政府认为:长久维持英帝国是不可能的,但相对延长英国的大国地位是可能的,因为灵活的外交可以弥补相对衰落的国势,故决定“三环外交”,以保持英国大国地位为战后英国首要目标。所谓“三环外交”,即: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和联合的欧洲,将英国置于这三个环的中心,故可以发挥世界大国的作用。在此大战略指导下,艾德礼政府开始处理印度独立问题。

英国是个小岛国,面积不大,资源亦不丰富,它能从岛国位置上升为世界大国,多亏殖民地带对其帝国地位的支撑,印度是英帝国的基石,它以什么方式独立,直接牵涉英帝国是否解体。这一点,英国决策者十分清楚。如艾德礼所说:印度的独立,自然把缅甸和锡兰也带走了。鉴于此,如何从印度撤退,英国才能一举两得?

经过激烈争论,艾德礼工党政府最终拟定这个纲领:(1)体面撤退;(2)印度独立不至于英帝国解体。在此指导下,他们又拟定撤退策略:基于英联邦战略,让印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如艾德礼所言:针对印度要求独立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跳到印度民族主义者前面做出适时而优雅的让步,然后技高一筹地调转他们的方向大旗为英国所用,而这种解决方式的有效出路是确保它的英联邦席位。

所谓英联邦战略,即:对强烈要求独立的殖民地,英王通过授予自治领地位来满足其要求独立的愿望,由此,英帝国的慢慢解体,将是英联邦的冉冉升起,自治领共同效忠英王,英国的大国地位不变。如前所述,这是战后英国“三环外交”的首要一环。艾德礼政府拟把它打造为与美、苏、中并存的第四大集团——英国“集团”(Bloc)。

通过这种撤退方式,印度要求独立的愿望得到实现,而英帝国亦没有完全解体,可谓一石二鸟。鉴于印度是英帝国的基石,其是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是英联邦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故此,从维护英国大国利益出发,无论如何,应该让印度在英联邦之内独立。如魏伟尔总督所言:“如果印度留在英联邦,那么,殖民地要求自治的威胁就消减了,因为印度独立就是它们的榜样。”

英国的大国之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从印巴分治到脱欧

1944英联邦首相会议,讨论英联邦以后发展方向。

激烈博弈与印巴分治

上述战略拟定后,英国决定撤退印度,并与印度两党展开协商。英国先抛出“一个印度”方案,即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建印度联邦,而后英王授予自治领地位。但印度两大政党对自治领地位态度不一。国大党领导人希望建立统一而完全独立的印度,故拒绝接受自治领地位。尼赫鲁说:“印度的自由不能建立在帝国主义轨道上,自治领地位或其它任何帝国主义框架下的地位,印度人民统统不接受,因为这些不但有损印度大国的尊严,而且将印度绑在英国政治与经济架构的战车上。”穆斯林联盟则认为:只要保证“巴基斯坦”建国,未来巴基斯坦肯定接受英联邦之内的自治领地位。

面对上述局面,若想实现英国战略目标,艾德礼政府需要设法迫使国大党转变对自治领地位的态度。在国大党执意不接受自治领地位时,伦敦决定拿国大党最为关心的领土问题进行博弈。

英国人统治印度时,一直“分而治之”。他们将整个英属印度帝国分为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进行管理。英属印度由各个省组成,英国人利用宗教矛盾进行直接管理。印度土邦五百六十多个,英国人实行间接管理,即:通过签约,英国让土邦国王接受英王“最高权威”,而土邦内部事务土邦王公自己管理。这种“分而治之”,使得英属印度与印度土邦共同效忠英王,但彼此互不干涉内政。显然,英国与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的这种特殊关系,可以让印度土邦成为英国争取国大党接受自治领地位的重要工具。因为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在英属印度,它们无权管辖土邦事务,如果国大党拒绝与英国合作,英国有权让土邦独立出去。

在尼赫鲁等人坚决反对接受自治领地位时,英国决定改变对土邦的政策。于是,1946年3月派遣内阁使团赴印,美其名曰去帮助印度两党达成一致,以便英王尽早移交权力(India Constitution, Cabinet Ministers Mission to India, DO 35/1112,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U.K.)。 而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内阁使团赴印后,利用印度两党矛盾,短时间内使得《内阁使团方案》获得通过。而《内阁使团方案》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促进国大党接受自治领地位的一服猛药。具体内容是:英属印度可以完全独立,但无权继承英王对土邦的权利,英王撤退后,土邦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未来。这意味着英国人撤退后,英属印度新政府将与五百六十多个土邦王国并存,印度次大陆将大分裂。当然,这不符合国大党的战略目的,被尼赫鲁指责为:英国人“旨在让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为避免国家大分裂,国大党不得不考虑接受自治领地位。如尼赫鲁所说:在最后一刻,印度表示暂时接受自治领地位,是为了让权力移交顺利,为了挽救印度不被更加分裂。

《内阁使团方案》通过后,伦敦清楚知道国大党没有其它更好选择,只能接受自治领地位。这样,如果印度两党能够合作组建印度联盟,那将更好,然后英王授予“一个印度自治领”;而如果印度两党难以再合作,那么,“两个印度”方案则上升为最佳维护英国利益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不能由英国人提出,而需要印度两党同时接受才能实现。

恰在此时,1946年6月中国内战爆发。这令伦敦认识到:其从印度撤退越快越好,必须赶在中国内战结束之前完成,否则,中国内战结束后,无论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统一中国,都将去解放西藏和新疆,届时,不但印度将失去占领那些中印边界争议区(英国人知道中印边界产生争议是其炮制那些地图边界线所致)的战略先机,而且还将影响整个英国殖民地撤退进程,因为中缅也存在边界争议、马来亚共产党活动频繁等。鉴于此,为迫使印度两党尽早接受“两个印度”方案,魏伟尔总督抛出“崩溃方案”,即:英国人将在1948年6月前完成印度撤退,届时,即使印度两党没达成一致,英国也将如期撤退,印度次大陆将是大崩溃的局面(“Sir D. Monteath to Lord Pethick-Lawrence”, 19 September 1946, Minutes by the India Office, cited from Nicholas Mansergh (Editor-in-Chief), The Transfer of Power 1942-1947, Vol. VIII,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1979, pp. 544-546.)。 如此条件下,国大党没有其它更好选择,只能接受“巴基斯坦”建国,否则,又将面临印度大分裂的结局。

做好上述安排后,伦敦决定由蒙巴顿去完成权力交接的使命。1947年3月,蒙巴顿赴印。他先向尼赫鲁指出接受“巴基斯坦”建国的利弊。尼赫鲁同意接受后,蒙巴顿立即敦促真纳接受这一方案。真纳接受后,伦敦随即出台《印度独立法案》。1947年8月,英国人按此方案撤退印度,授予自治领地位给印度和巴基斯坦。故这一方案又被誉为《印巴分治方案》或《蒙巴顿方案》。

英国的大国之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从印巴分治到脱欧

1947年英国基于此图完成印度撤退,而实际上手动斜线部分都存在主权争议。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