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开国将领有多强悍?八位上将珍藏的长征记忆

2017-04-06 15:16:52
A+ A-

那八双苍老而坚定的眼睛,一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尽管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位,都已经离开了我们。然而,每当谈起长征,我们总会想起这八位老人曾经讲给我们的故事。他们是最后离世的八位参加过长征的开国上将。20年前,当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重走长征路前夕,他们用珍藏在心底的记忆,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那一年,他们中间年龄最长的89岁,最小的81岁。他们是:萧克、王平、宋任穷、杨成武、张宗逊、张爱萍、洪学智、陈锡联。

  萧克

硝烟遮不住青春的面孔——55位战将在抗美援朝胜利两年后,组成了世界上年龄最小却战伤最多的上将方阵。他们中间,90%参加过长征。

那个背影挺拔而倔强。令人难忘。

京城的第一场春雨骤然而至,仿佛涤去了一个季节里古老城墙上全部的积尘,催开的迎春花绽放成海,装点着整个都市,一直伸进一条深深的小巷。

萧克将军戴着一顶长檐帽,在雨后湿润的庭院里走着。独自一人这么走,已经许多年了。因为年迈,他走得并不快,但每一步都坚强而自信,且悄无声息。让谁都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位老兵。

走到一方台阶前,有人想搀扶他一把,被他拒绝了,自己迈动一双88岁老人的脚登上了那高高的石级。将军拒绝搀扶,因为他是一个一生都在枪林弹雨中走路的军人,翻越的山十倍百倍于他的年龄,千百次跌倒在崎岖的山路上,又千百次自己爬起来。从1958年开始,将军因为所谓的军事教条主义受到错误批判,直到1972年才重返军事舞台。虽然历尽坎坷,但将军的腰板一直硬朗,脚步迈得稳稳当当。

年轻的时候,萧克走路的样子一定疾步如风。1926年,他从军北伐,在叶挺的铁军里奋勇厮杀,远征的脚步一直走到南昌城头;1934年7月,他带领红六军团率先西征,把红色的战旗从井冈山下一直举到了六盘山之巅。他所在的那支队伍最早离开江西,最晚到达陕北。

由红二、六军团汇合而成的红二方面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人数保持基本不变的部队。它以善打运动战闻名,在黔西南方圆千里的乌蒙山区,二、六军团靠着两支脚,拖垮了敌军5个纵队的追剿。仅从长征线路图上可以看出,二、六军团极有可能是长征里程最长的部队。如果把红六军团长西征作为红军长征的序幕,萧克无疑是长征队伍里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这位被国民党拿来与贺龙一起并称为“萧贺匪首”的红军将领,26岁担任军团长,28岁担任方面军副总指挥。在这一级的将领中,是最年轻的。

长征那一年,中央红军队伍里的宋任穷、张宗逊、张爱萍、杨成武、王平,平均年龄24.4岁。26岁的张宗逊先是担任中央纵队参谋长,接着又担任红三军团四师师长;25岁的宋任穷与陈赓搭档,担任干部团政委,此前就当过红五军团十三师政委;24岁的张爱萍任四师政治部主任;27岁的王平任红三军团四团政委。而20岁的杨成武,已经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这个团是中央红军最精锐的团队之一,长征中一直担任全军前卫。

西山。几株饱罹山风却愈发挺拔的青松,环绕在杨成武将军的窗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让人打开窗户,接受我们的采访。

松风溢满厅堂,将军白发如银,精光闪烁。正是这双不老的眼睛,纪录过中国现代战争史上许多慷慨奇绝的画卷。老人回忆,1934年,广昌战斗撤退时那个清霜满天的秋天,我刚好20岁,长征开始了。到1935年10月,随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陕甘支队看见黄土高原上中国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飘扬的镰刀斧头旗帜,我21岁了。

将军平静地说:“长征,我走了一年零两天。”

这367天,是一段怎样艰苦卓绝的日子啊!

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评价长征:不论你对红军及他们的政治主张作何看法,都不能否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一场伟大的壮举……与它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一次假日远行。

  王平

自古英雄出少年。那一代的红军将领,都是战争中的英雄。年轻的英雄身上,同样也发生着年少懵懂的故事。担任红四师政委的黄克诚高度近视,暗夜行军,为了防止跌破眼镜,就让警卫员在前而用一根棍子牵着他走。有时和团政委王平走到一起。王平故意作出过水沟的样子,一会跳一下,黄克诚也跟着跳,接连几次才发现上当。于是后来的大将大骂后来的上将是“捣蛋鬼”。

“我再也不骗他了,可又走了一截,他发现前面那位停了下来,就上去拍了一下,说,‘你怎么不走了?’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前面是头驴子。”

王平是八位当时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上将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说起这段大将与上将之间年轻时的轶事,野牛89岁的王平脸上竟然泛起了几分少年才有的顽野笑意。

他们曾经是如此的年轻。他们的生命花季也和今天喜欢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美丽如诗——只是,腥风血雨使理想和信念的花朵更早地开放了。

在八位上将中,来自红四方面军的陈锡联年龄最小。在他的故乡湖北红安,出了223位开国将军。陈锡联19岁担任红四方面军十一师政委,4次身负重伤,子弹3次穿过身体……战场上的隆隆炮声,使这位新中国第一任炮兵司令员过早地失聪。当我们向他献上一束盛开的百合时,将军挺直了高大的身躯,用爽朗的笑声表示感谢——那支接花的手,却只有四4个手指。

美丽的花瓣,伤残的手指,在我们眼里构成了一道完美的风景。

战伤,是那一代军人的勋章。洪学智将军也曾多次负伤,这位中国军队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战将,还是二等伤残军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的时候,22岁的洪学智已经是四军政治部主任。我们提出看一看将军的勋章,将军拒绝了,他一挥手说:“这代表不了什么?长征时,我们哪里会想要得到这些!”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仅中央红军367天的长征中,就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二万五千里征程上,日均行军74里……当这批年轻得不能再年轻的将领走完长征的时候,他们的面前,已经不再有无法逾越的山了。

抗战之初,杨成武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在黄土岭之战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那一年,杨成武25岁,而“凋谢在太行山上”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52岁。

抗美援朝,洪学智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一连组织五次大规模战役,使二战时期名噪太平洋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黯然去职。抗美援朝开始的时候,洪学智37岁,麦克阿瑟70岁。

那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美军投入到朝鲜战场的飞机多达1100多架。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的洪学智奇迹般地建起了一条“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后来,一位来访的美国将军问洪学智毕业于哪所军校,他爽朗的声音如洪钟:“美国空军,是美军逼出来的。”美国将军先是一愣,接着也是一串笑声。

抗美国援朝战争胜利两年后,55位共和国第一代上将组成了世界上年龄最小而战伤最多的上将方阵——这一年,王平48岁,萧克和张宗逊47岁,宋任穷45岁,张爱萍44岁,洪学智42岁,杨成武41岁,陈锡联40岁。

当年,他们带着黑色的眼睛和梦想远行,硝烟和血色青春合成生命里程中一块高立的碑。他们和他们留在遥远地方的痕印,变成了今天的传奇。

  宋任穷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