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回到1918:看毛泽东与他开创的“新媒体”

中国军网 2017-03-15 14:08:49
A+ A-

1918,毛泽东和他开创的“新媒体”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随着1918年春天恩师杨昌济受聘于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一职前往北京后,一条隐隐约约的道路仿佛在向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招手呼唤。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时的北京,成为众多文化界名流的汇集之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早已心生向往。随着杨昌济在北京安顿好后,影响毛 泽东人生航向的一件大事也悄然而至。一次书信中,杨昌济对远在湖南的毛泽东提到了蔡元培、吴玉章、李石尊等人正在开展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一事,邀请毛泽 东带领新民学会会员来京咨询赴法留学事宜。很快,毛泽东与蔡和森等赴京。据当时与毛同行的萧瑜回忆:在与蔡和森等人筹划赴法勤工俭学的预备课程时,毛泽东 也一同做过不少协助工作,但后来经过多次磋商,毛泽东愿留在北京,不去法国。

据萧瑜回忆,毛泽东对出国留学没有兴趣,萧瑜与蔡和森同意毛泽东留在北京,这就面临找工作糊口的问题。三个人就此问题商量过多次。当时北京大学流行雇用工人课后擦地板扫地,工作很轻松,还可以得些额外的好处,即和教授、学生经常接触。这安排对毛泽东很适合。最后,在大家的一番努力下,经李大钊安排,26岁的毛泽东成为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助理员,其具体工作是管理图书馆中各类报刊,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人的姓名。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的毛泽东,每月工资只有八块大洋,住在一个名叫“三眼井”的地方,同住的小屋里还挤着另外七位和他处境相似的同伴。据《西行漫记》记载,在回忆起当年北大图书馆任职的那段岁月时,毛泽东说:“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我对头面人物很有兴趣,我打算去和头面人物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他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话。” [1]职位低微,身无分文的毛泽东当时经历了怎样迷茫与痛苦,我们很难想象。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