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抗战时八路军770团在边区创造的另一个“南泥湾”

人民政协报 2017-02-13 16:23:37
A+ A-

1941年3月,王震所率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开赴南泥湾。短短3年时间,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米粮川”“好江南”。

359旅以开发南泥湾的优异成绩,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其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1943年4月,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70团的上千名战士,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带领下,进驻甘肃省的大、小凤川垦区,向荒山进军,开展生产活动。

由于缺乏劳动物资,加之大凤川位于子午岭林区边缘,耕地开垦相当艰难。尽管条件有限,但770团指战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开始以挖野菜、打野兽度过粮荒,以搭草棚、挖窑洞解决住房。指战员们利用废铁自己动手铸造各种生产工具,很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竞赛热潮。每人每天开荒地两亩多,有的还创造了日开荒4亩半的最高纪录,全年平均每人开荒地62亩。

陕甘宁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他们还利用水源充足的条件,种出了陇东稀有的稻子。770团一年内全团每人生产细粮5石,两年内全团共开荒地3.4万亩,修建营房400间(孔),同时办起了山货加工等各种作坊;开展数十种副业生产。770团还修了一条车马大道,在小凤川沟门修筑一座木桥(叫七七桥),利济行人。据当年《解放日报》报道:“大凤川地区开展军民生产竞赛,每天每人平均开垦荒地2.3亩。”

770团的屯田垦荒,在边区又创造了一个“南泥湾”,曾是野山僻壤的大凤川成了“万宝川”。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