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解密朱日和:这是一块怎样的神秘之地?

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2017-08-08 13:48:43
A+ A-

凝视中国地图,朱日和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黑点。

有的人们,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有朱日和这个地方的存在。

直到这一天来临——2017年7月30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这里举行,三军统帅亲临沙场阅兵,铁流澎湃,战鹰翱翔。

朱日和,这个偏僻的弹丸之地,一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迅速占领全球媒体版面。

朱日和,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神秘之地?

作为记者,在这个盛夏,我在这里扎实地生活了25天。在我的眼中,朱日和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是一个让共和国军人热血奔腾的地方。

关键词一:成长

荒芜的戈壁长不出参天大树,却能生长出最顽强的信念

黄昏,夕阳灿烂,朱日和训练基地的商业小街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笑声从赵阿姨的特产店里传出来。和往常一样,小店里挤满了穿着各色迷彩服的官兵。赵阿姨热情地向他们介绍自己店里的东西,隔几分钟,她就会踮着脚,从货架的高处拿件库存商品下来,然后习惯性地用手抹一把并未落灰的包装,笑眯眯地递了出去。

在赵阿姨的眼中,这些身着迷彩的年轻军人几乎都是一个模样:黝黑的脸庞,明亮的眸子,以及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只有当他们开口讲话,赵阿姨才能辨别他们来自何方——辽宁的,河南的,山东的,湖南的,广东的……总之,这些年轻军人,来自五湖四海。

赵阿姨喜欢在朱日和开店。一来,看着每天来来往往的年轻军人,她总会想起儿子——她的儿子与来店的大多数官兵年纪相仿;二来,在这里开店,生意确实不错。

面对一天比一天好的生意,赵阿姨喜上眉梢。这名朴实的中年妇女,并未意识到她赶上了一个“好时候”——随着近年来中国军队实战化训练脚步加速,越来越多的部队来到朱日和“加钢淬火”。赵阿姨跟我聊天,“这两年,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迷彩服的颜色从开始的一种,变成了如今的好几种”。

漫步在朱日和这条小小的商业街里,银行、超市、餐馆、邮局、手机店,一应俱全。在官兵们眼里,这条百步就可从头走到尾的商业街,就是朱日和的“CBD”(中央商业区)。

我在朱日和“CBD”的一家小餐馆吃过一次饭。餐馆的老板来自南方,今年是他在朱日和经营的第5个年头。他指着远方基地的楼房告诉我,这几年朱日和的变化真不小,楼房盖了好几栋。

朱日和“CBD”的繁华,映射出朱日和训练基地这些年的快速成长。

2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荒芜之地。朱日和训练基地的建设者、时任朱日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张翼湘曾这样回忆他初到时的情况:“四周都是荒地,没有路。对外联系只有一根电话线……”

20多年后,这里已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综合演兵场。“北剑”“砺兵”等军事演习在这里打响,“跨越”系列演习让“红军”吃尽苦头,让全军唯一一支专业蓝军旅声名鹊起。2014年的“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朱日和训练基地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在那场演习中,现场观摩的多国军官,将朱日和与美国陆军最大的训练基地——欧文堡相提并论。

矗立在蓝军旅营区广场上的石雕“牛车奔腾”。

我所住的院落,驻扎着全军闻名的蓝军旅。一座“牛车奔腾”石雕矗立在办公楼前的广场上。

“牛车奔腾。这是真事。”蓝军旅的张鹏干事微笑着说。

2012年,蓝军旅移防朱日和。光秃秃的营院让来自蓟北大地的官兵傻了眼。

怎么办?干呗!

有一个班的战士,找来废旧钢材,焊了一辆平板车。没有牛,那就人来拉!一个人拉不动,那就全班一起拉!

于是,这些稚嫩的肩膀扛沙担石,硬是在荒凉的戈壁滩,一砖一瓦,亲手把营房建了起来。这个班,当时被大家开玩笑地称为“牛车班”。

如今,这个故事被浓缩在一块火山岩浆石雕塑里——一头雄壮的公牛埋头向前,牛角指向远方,似在用力拉车,又仿佛是一种战斗的姿态;后面一个车轮象征那辆焊接而成的板车,构造简易,却能听到那来自戈壁滩的嘹亮的号子,和车轮滚滚向前的巨响。

“牛车班”的故事还在传颂,朱日和训练基地的院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从最初的编号1,到现在我所知道的编号7,数字还在不断增加。院落里的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这些年,朱日和在快速成长,驻守在这片土地上的官兵也在快速成长,来这里“取经”的部队也在快速成长。

士官余辉,是蓝军旅的“元老”。他清楚记得,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修建起了营房。他更记得,他所在的蓝军旅是如何成长的。

在移防朱日和不久的一场演习里,蓝军输了。

那时,完全按照实际作战距离和战术背景下达的任务,让余辉和战友乱了阵脚,连续的指挥失误,让他眼睁睁地看着对手的坦克,从他们驻守的纵深阵地碾压而过。

“连长,没守住……”余辉垂头丧气地跟连长报告。

“你能干啥!?”连长也火了。

这几个字,余辉记忆深刻,那一刹那,他知道了什么叫“怒火中烧”。

这股子怒火,这股子不服气,直到现在说起来,余辉仍觉得像是昨天发生的事。

诸多媒体报道称:2014年至2016年,蓝军旅在对抗中,创造了32比1的佳绩。

对于外界报道的关于“胜”的经历,余辉的描述大都轻描淡写。但对于每一次失败,他却都深深刻在脑海里。

不是记仇,而是记得为何失败。正如他们营房墙上的那句标语:如果你觉得昨天的成绩很了不起,那说明你今天的进步还不够。

记得胜利的喜悦,更记得失败的“耻辱”。这样的部队,怎能不成长,怎能不进步?

如今,朱日和已成为中国军队广大官兵“成长”的“取经地”。每名官兵都有属于自己的朱日和时刻。

漠北草原的风凛冽。

站在朱日和“地标”——通信铁塔脚下,抬头仰望铁塔上“从这里走向战场”几个鲜红大字,我的思绪在沸腾。凛冽的风,在耳畔呼呼作响,我仿佛听到了朱日和拔节成长的声音。

或许,朱日和真的就像这里的官兵所说的那样:“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发芽。”

朱日和基地“地标”之一——通信铁塔。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