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朱巴12月19日电题:白尼罗河畔的温情转瞬消逝——新华社记者随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官兵取水见闻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
太阳懒洋洋地探出头,天际线被染成一抹橘红,南苏丹——这个年轻的国家,迎来崭新的一天。
当地时间19日7时,南苏丹首都朱巴城外的联合国营区内,中国第三批维和步兵营的官兵们已经开始工作。上尉夏春晖穿好防弹衣,戴上头盔,叫上另外8位战友,向数十米外的净水站走去。
朱巴不缺水,但缺少可以饮用的水,全市至今没有自来水。维和步兵营需要从10公里外的白尼罗河取水,然后送到净水站进行处理。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也是如此。
夏春晖和战友们的任务,是给4辆水罐车提供武装护卫。为防止发生意外,除翻译人员随队行动,他们还携带了5支装填实弹的自动步枪。
人员、车辆准备就绪,夏春晖明确了车辆编队顺序:轻型装甲突击车打头,猛士指挥车押后,水罐车在中间。这些车辆全部通体白色,显著位置写着巨大的“UN”——联合国的英文缩写。
水罐车均采用6轮驱动的重型卡车底盘,每辆车一次能拉10吨水。记者乘坐第4辆水罐车,驾驶员上士王阳12月8日刚刚来到任务区。
“路上会很颠簸,一定要抓紧扶手。”说话间,王阳发动车辆,驶出维和步兵营的大门。这条取水路,他和战友们每天要跑两个来回,才能保证全营官兵的用水。
取水车队到达位于白尼罗河畔的取水点
时下正值旱季,天干物燥,车轮碾过,尘土飞扬。车队前方约2公里,海拔700多米的朱巴山满山乱石,只有一些稀稀拉拉的树,但却是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争夺的焦点。今年7月,朱巴山附近爆发激烈冲突,导致中国维和军人李磊、杨树朋不幸牺牲。
“各车注意,前方通过检查站。”对讲机中,夏春晖的声音清晰传来。王阳提醒记者收起相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朱巴,拍照或者类似举动极易引来盘查,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甚至会直接把枪口对准你。
路面坑坑洼洼,沥青时有时无,水罐车只能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缓慢行驶,当地人骑着摩托车不时快速驶过。车队右前方,3名武装人员携枪警惕地四下观察。虽同属一支部队,但他们的军装却并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