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北部战区空军某团发射无人机
新华社沈阳12月1日电 题:革故鼎新砺劲旅——北部战区空军某团创新驱动谋打赢记事
王志鸿、罗珏红、安哲弘
初冬,胶东某地。一架架无人机如出鞘利剑蓄势待发。
“风速××秒/米,风向偏南,达到临界飞行条件。”演练开始不久,气象预测员的报告让大家心头一紧。
“进入一等战备值班!”指挥员果断下达命令。机务、航电、动力等专业官兵随即对飞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点火!”随着助推火箭一声嘶吼,某型无人机腾空而起,经过近2小时绕海飞行后平稳着陆。北部战区空军某团一举摘得三项第一:这型无人机全军首次完成异地回收、首次绕海飞行、首次营区内小场地发射。
演训结束的复盘反思会上,团领导语重心长地感慨:“三项第一的好结果,就是大家创新驱动谋打赢结出的甜果。”
然而甜果最初的苦涩却让人刻骨铭心。“装备换新了,思维理念却没有及时更新,那次‘走麦城’让人羞愧。”回想起去年换装之初的一次演训,一名连长仍觉脸红。
去年初夏的一天,这个团进行整建制全要素实装拉动,多个阵地响起轰鸣的油机声,操作员开机后竟发现根本接收不到作战任务、无法通联。
仗还未打,通信就断。整个阵地犹如一盘散沙。
原来,新型装备仅靠固定频率无法实现远距离通信。操作员们按照老思维操作新装备,难免吃败仗。
训练反思会上,团领导痛定思痛,狠下决心要反将“苦果”变“甜果”。随即,他们采取派优秀官兵“走出去”参观见学、开展一专多能训练、业务尖子比武、定期轮岗等多种方法,扭转官兵们的旧思维。
思维的更新升级带来的是创新的不竭动力。接下来,在一次空军组织的叠伞比武考核中,这个团上士林俊青所在小组将冠军收入了囊中。
“如何做到8分钟的?”厂方专家和兄弟单位的官兵对他们的成绩都感到不可思议。
林俊青在训练中发现,按照老办法,每次叠伞既费时又费力。“只要有一把类似梳子的工具,就很容易将伞绳理顺。”林俊青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几经改进创新,他研制出的“梳子”可将收伞时间缩短近半小时。目前,这一成果已被空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