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英雄血脉
——解读第54集团军“叶挺独立团”闯关夺隘所向披靡的精神DNA
■本报特约记者 付晓辉 丁雅涵 通讯员 周 涛 记者 孙兴维
走进第54集团军“叶挺独立团”团史馆,犹如置身血火交迸的时光隧道——
从北伐时期威震四海的“铁军”,到长征途中一往无前的“开路先锋”;从烽火岁月横扫顽敌如卷席的“百胜之师”,到和平年代屡创佳绩的“陆上猛虎”……
斗转星移,血脉永续。新的历史时期,该团视厚重传统为起家之源、传家之宝,引导官兵在重温战史中汲取红色营养、在遂行任务中淬炼红色品格、在强军实践中争当红色传人,“铁军”的精神DNA依然在新一代官兵的血液里奔流不息!
心中有信仰,走得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
成立于1925年的“叶挺独立团”,是我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回首91年漫漫征程,团领导告诉记者:“心中有信仰,走得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
在团史馆一隅,一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常使参观者泪洒衣襟:“我最大的心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铁军’一员,我深深懂得入党有多光荣……”这是九连战士傅皎因病离世前5天留下的绝笔。
谈起傅皎,九连指导员付运红眼前总会浮现当年那一幕——自己给新兵上党课时,傅皎张口就问:“指导员,入党到底有啥好处?”
付运红讲完首任团长叶挺二次入党的故事,又把飞夺泸定桥的战例搬上讲台:“枪林弹雨中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发起进攻的22勇士,全都是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只有3人留下了名字。生死关头,他们可曾想过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这堂课在傅皎心中掀起的波澜,如同泸定桥下不停翻涌的滔滔河水。此后,傅皎对“铁军”战史入了迷。潜移默化中,他渐渐懂得,作为“铁军”传人,胸膛里该怀有什么样的信仰,血管里该流淌什么样的血液。
心中有信仰,行动更坚定。傅皎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时常与党员干部谈心交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生命最后时刻,他终于如愿以偿入了党。
下连就在“飞夺泸定桥红二连”的武文斌,同样被先烈们铁心向党、至死不渝的精神深深打动。赴汶川抗震救灾时,武文斌昼夜奋战在最艰险的岗位上,直至生命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