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052C型导弹驱逐舰郑州舰
备战能战:离战场越近离打赢越近
10月下旬,风高浪急中,海军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郑州舰解缆起航,赴某海域执行战备巡逻任务。
“左舷30度,有两架不明国籍飞机向我高速飞近”“右舷发现‘敌’水面舰艇”……刚离开码头,全舰就警铃大作,一场实战化课题演练骤然打响。实习舰长陈曦告诉记者:“在一些特殊海域和狭窄的航道,舰艇极易遭受攻击,必须加强戒备。”
航行一路,官兵每天“头枕敌情睡觉”:出海前,塑料脸盆、木质板凳等作战中易燃物品一律存放在码头仓库;舰艇离开码头,则放倒舰艏的锚灯杆,方便主炮随时射击。
全程战备,如箭在弦。官兵的意识离战场有多近,训练离实战就有多近,军队离打赢也就有多近。
上战舰、下潜艇,记者踏访东海舰队,一再叩问:距离“随时能战”这一要求,我们还有哪些差距?
——具有战备意识,但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某部担负着多项作战物资的支援保障任务,在一次紧急拉动过程中,因为保障方案不够精准,数台车辆时间衔接上出现差错,在码头挤在一起,险些影响任务进程。复盘全程,该部领导检讨反思:关键就在于战备预案大而化之,部分官兵对战场上分秒的意义认识不足,战备训练缺乏“卡秒”意识。
——达到战备强度,但保持高效难。近年来,随着战备任务日益繁重,对后勤保障、装备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舰艇装备使用时间超出维修保养上限、值班人员不能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等矛盾却更加突出。在某次战备任务中,某舰因为装备高强度使用突发故障,不得不临时调整兵力。对此,该部领导感触颇深:“探索战备长效保持之策,势在必行。”
——履行战备任务,但战训“密合度”不高。随着部队执行战备任务次数增多,“以战备带动训练、以训练推动战备”逐渐常态化。然而,有部分官兵认为“任务是对训练的冲击而不是推动”。对基础训练关注得不够,执行战备任务后的复训、补训工作落实不及时、不到位,影响了部队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保持。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备战能战不能止步于“喊口号”,从战备观念的形成到战备体系的构建、从战备方案预案的制定到战备能力的培养,都必须摒弃“虚光”“杂音”,坚持“战”字当头。在改革强军大潮的推动下,东海舰队官兵对于“随时能战”的认识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