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报道】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2月12日发表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罗伯特·哈迪克的文章称,文章称,不久以后,也许就在年底之前,美国海军可能会在南沙群岛附近水域再次执行自由巡逻航行任务,这一次其航行水域将靠近中国正在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美济礁。上一次,也就是在10月27日,美国海军出动“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在靠近渚碧礁附近的水域执行了自由航行任务。
在许多分析师看来那次任务被搞砸了,因为它让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在无心之下强化了中国的主权要求。相比之下,不久之后的美济礁巡逻航行任务可能会为急于证实其“亚洲平衡”政策可靠性的奥巴马政府提供一个“什锦羹”。解放军将如何应对美国海军接下来的巡逻任务?“拉森”号驱逐舰执行自由航行任务后,解放军向西沙群岛内永兴岛空军基地部署了歼-11B战斗机。这说明中国有能力向南沙群岛投射足够的防空及反舰力量。就目前来看,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下一次巡逻仍然是一个谜,但毫无疑问能够再次证实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变化无常。
众所周知,中国相信中国总有一天能够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地位。这是因为这二十年来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全方面建设专门设计用于反制美国远征军事力量干预中国相关事务的海、陆、空、天军事能力,而且相关开支还在快速增长。可以这样说,如果历届中国政府不相信投资能获得这种结果,那么他们也不会进行投资。但是中国军力增长最终能够导致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地位出现明显扭转吗?这种新的力量关系是否会迫使美国决策者及军事规划人员以和平的方式接受以中国为主导的新秩序?美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布莱尼在其著作《战争之原因》(1973年)中解释说,当竞争双方都认可其相对实力时(谁是主导,谁不是),冲突不可能发生。美国占据主导地位,意味着在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中国无力挑战美国部署的两个航母战斗群。现在,北京领导人可能也缺乏反对“拉森”号执行巡航任务的信心(可能会认为当下还不值得这样挑战美国)。
但是,在未来10年内,随着解放军的太空传感器网络、反舰导弹部队和潜艇舰队日益成熟,北京领导人可能希望各竞争方在相对实力方面达成新的一致意见,就像在1996年那样,在当新危机来临的时候避免冲突的出现。
当然,主导方的转变过程非常危险。的确,五角大楼“第三次抵消”倡议旨在防止这种转变出现,甚至是阻止这种苗头的出现。正如布莱尼的推论:“战争经常在当两国不认可双方相对实力的时候开始。”华盛顿和北京决策者是否甘冒军事升级的风险取决于双方对各自作战概念以及军队及军事装备的信心。如果布莱尼是正确的,那么双方决策者针对至少五个概念的效能的不同意见(或误解)——迄今为止,这些概念都未经过大规模战争的检验——有可能会导致战争发生。
1. 解放军的“侦察-打击综合设施”是否有效?
在借鉴了后冷战时代苏联的侦察-打击综合设施项目之后,解放军自己的系统也由卫星、空基及其他传感器组成;一个指挥与控制设施;以及旨在打击敌方海军舰艇编队的各种远程反舰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中国在战区弹道导弹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美国现在没有),在反舰巡航导弹方面同样如此,而且解放军的巡航导弹库存在射程、速度、种类及数量上都远远超过美国。解放军空军在反舰理念及训练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深海作业方面,在未来十年内这一趋势无疑不会发生变化。此外,五角大楼和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年度报告明确指出,解放军仍然在快速扩大其天基及空基海洋监视传感器能力。
解放军战斗人员如何才能够与传感器网络及通信系统一起构建出强有力的“反海军”能力,依然不得而知。解放军各种远程反舰导弹何时才能够用来打击及防御海上机动目标,同样不得而知。中国在在未来几十年会展开更多测试,这些测试可能会给出有关中国未来能力的答案。如果无法给出答案,那么尚存的不确定性及争论可能会导致危机发生。
2. 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导弹防御是否有效?
长期以来,“出动航母”一直是美国应对危机的方法。事实上,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局势最紧张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出动两个航母战斗群迫使中国做出让步,解放军随后展开了以反介入为中心的军事建设,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尽管航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导弹威胁,但在危机时美国决策者几乎本能地就会出动航母。如果航母战斗群的导弹防御系统并不能满足未来的威胁时,这将是一个灾难。
美国海军正在努力提高其反导能力。例如,美国“海军综合防空火控”系统(NIFC-CA)概念旨在整合各种平台的传感器、数据链以及反导武器系统,并使航母反导能力超出现有范围。美国海军还正在为反导系统研发高功率激光武器及电磁轨道炮,虽然有一些工程师对这些系统的可行性有所怀疑。
在未来十年内,美国海军航母防御系统能否完全阻止来自两个、乃至更多方向的上百余导弹的袭击?即便可以拦截一些导弹,如果拦截率不到95%,对于美国海军而言仍然意味着输掉战争。
3.解放军的导弹是否能够压制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基地?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军事分析家开始担心在西太平洋地区解放军对地攻击导弹能够威胁到美国及其盟国的空军和海军基地。这种担忧在来自兰德公司、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以及五角大楼自身的报告中体现了出来。这些报告解释称解放军的能力逐渐增强,通过精确的弹道和巡航导弹打击至少能够暂时毁灭美国在日本、韩国、冲绳甚至关岛的主要基地。这种做法将会极大地抑制空军产生战术飞机架次的能力,并且能够对海军基地里的舰艇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以及破坏基地对那些正在执行任务部队的补给能力。
美国国防规划者做出回应,表示要加强点防空导弹防御系统,增加战区导弹防御能力并且改进跑道和基地维修能力。因此竞赛并不仅仅涉及导弹与反导,还包括导弹和快速形成的混凝土。竞赛的另一个方面是诸如“快速猛禽”概念的改编,它把空军作战区域分编成一个个的小区域,派遣战斗机进行攻击,并配合运输飞机辐射和远征整个地区的空中区域。美军海军陆战队也为其未来的F-35B中队制定了类似的作战计划。
在危机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最终新的海外驻军位置被发现而又没有像那些大型枢纽基地那样被很好地保护,那么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加强安全的作用。此外,后勤对广泛分布的小基地高出动率支持的困难可能会同样削弱预期的效果。未来这场“导弹对抗基地”的竞争可能会有更多的行动,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为双方的策划者们增添希望或是困惑。
4. 针对传感器网络的“致盲”计划是否有效?
无论是美军还是解放军都计划压制对手战场情报收集以及把结果和后续命令传递到战场作战单位的能力。例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积极的反太空计划,目前经常测试其直升式反卫星导弹。美国空军在20世纪80年代测试了一款反卫星武器,海军在2008年也通过使用SM-3导弹击落了一颗发生故障的美国卫星展示了其具有直升式反卫星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针对各种低地球轨道的侦察卫星或者中高轨道的通讯和导航卫星。
除了“致盲”和“震耳欲聋”意义上的太空战,双方也越来越注重电子战(EW),以迷惑敌人的导弹和干扰敌人的通信。五角大楼已成立了一个电子战执行委员会,用以保护美国电子战部队在不同部队之间部署和开展电子战行动。根据美国空军的情报中心的说法称,电子战是解放军的作战条令和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现在中国实现了各平台先进电子战组件的国产化。
在未来“致盲”的竞争中谁将占据优势呢?有着“主场作战”优势并作为大陆力量的中国的任务更为简单。美国的海外驻军只有少数的岛屿基地以及海军特遣部队,相比之下中国则有更多的领土和基地可以使用。如果双方均破坏了对方的卫星网络,那么中国将在重建空中监视和通信中继网络的时间上占据优势,以支撑一场本土作战的战争。另一方面,美国的地区同盟体系占据重要地位,将在支持和重建侦察与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所讨论的另一个概念,双方“致盲”计划结果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逐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