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火箭炮实射瞬间。杨广辉摄
盛夏演兵,济南军区某炮兵旅远程火箭炮营实弹射击面临重重考验。
这一炮能不能打?大漠上刚刚还月朗风清,转瞬即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气象条件超出射击临界值。现场观战的一位炮兵专家坦言:“操炮20多年,这样恶劣的条件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一炮要不要打?他们即将进行的,是某新型远程火箭弹的首次试射,事关我陆军远程火力打击能力的提升,各级高度关注。有人提醒他们:“暂时停止射击有充足理由,打不好丢的可不只是面子!”
“战争不会选择天气,我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全营官兵沉着应战、精准射击,一举创造我军远程火箭炮系统射击新纪录。
。这支组建仅6年的新锐力量,5次开创我军远程火箭炮系统训练先河,出色完成10多项重大演习任务,锻造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新质铁拳”。2014年,该营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从火箭炮到火箭炮系统,“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新装备入列带来的挑战,呼唤能力素质的升级再造——
在阵痛中重塑自我
从火箭炮到火箭炮系统,“一词之差”的距离有多远?答案,就在远程火箭炮营换装转型的艰难历程中。
2009年5月,时任营长王海涛从集团军领导手中接过新型远程火箭炮系统的“点火钥匙”,从此拉开了该营换装的序幕。当官兵们登上炮车时,眼前一件件高新技术装备既让大家兴奋不已,也让大家心生不安。
兴奋的是,天天想着盼着的信息化装备终于成为手中武器,打赢未来战争有了“抓手”。而担心的是,新装备与过去的火箭炮“相貌”虽然相近,“基因”却大相径庭——
以前的火箭炮讲求快和猛,而新型远程火箭炮系统更注重精准,操作动作细到分秒,到位才是最高标准。厂方专家介绍,一个“违章”动作轻则导致线路烧断、设备损坏,重则让装备瘫痪、系统崩溃。
以前的火箭炮操作直观易懂,大多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人才,而新型远程火箭炮系统要求操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一堂课下来,官兵们听得目瞪口呆……
“远火,远火,真叫人上火!”从这段顺口溜中,不难看出当时官兵所面临的困境。第一次上车操作,官兵们升起了炮筒却收不回去,不断闪烁的红色报警灯让大家忐忑不安:是不是把装备搞坏了?向厂家求援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参数输入错误。两个月后,旅里组织阶段性考核,全营半数以上官兵不及格。
新装备入列带来的挑战,呼唤能力素质的升级再造。该营官兵在“阵痛”中清醒认识到,必须从零开始、重塑自我。
光电技师樊涛得知驻地有家先进的电子企业,经请示上级批准后,利用晚上时间到这家企业当“学徒工”,每晚工作6个多小时;为了掌握火箭炮弹道的计算、诸元的装定,营指挥车班长颜玉超把业余时间用在训练上,自己戴上了近视镜,新装备却装上了“千里眼”……
重塑之艰,有数据可以佐证:新装备入列不到4个月,官兵们用光了营里1年的用电指标;短短半年,全旅年度油料储备被他们耗尽。如今,该营80%的官兵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资格考试,一批电气工程师、信息工程师脱颖而出,成为驾驭远程火箭炮系统的行家里手,济南军区表彰他们为“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伴随着能力素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自我重塑,该营创造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惊人速度——新装备列装仅一年,他们便在首次实弹射击中实现首发命中、发发命中,打出全军同类部队的最好成绩,宣告新装备列装当年初步形成战斗力,济南军区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一次。
新质战斗力的生成,离不开强烈的创新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让制约新装备打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创新中突破“瓶颈”
2011年秋,首次参加三军联合演习的远程火箭炮营提出申请,要将远程火箭炮系统接入联合作战体系,利用海空军情报系统发现目标、评估毁伤效果。
海空军情报直达陆军的作战单元,可能性有多大?当时,这一创新之举引起各军兵种指挥员疑虑:情报共享一直是联合演训的难点,部队曾花费不少心思也没做好这件事,一个营级单位怎么可能做到?
然而,该营官兵却成竹在胸。演训之前,他们围绕这一联合作战的“瓶颈”展开攻关,准备了一整套技术方案。在大家质疑的目光中,他们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并成功打通指挥和情报的信息链路。
演习中,该营依据海空军指示的目标信息迅速锁定目标,精确摧毁海面上的移动靶船。在场专家兴奋地说:这一炮打出了我军联合训练的新篇章,标志着陆军远程火力从此融入“三军联合火力网”。
新质战斗力的生成,离不开强烈的创新精神。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正是远程火箭炮营官兵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缩影——
某高原山区实弹射击,生产厂家多次实验后断言:“远程火箭炮受气压影响,射击精度难保证。”然而该营官兵不怕难、不信邪,先后收集更新几万组数据,创造了6发6中的战果。捷报传来,济南军区领导批示表扬他们:敢为人先、能为胜事、值得表扬!
一次实弹射击,时任营长王海涛向指挥部请示改变车外发射的方法,采取车内发射。要知道,当初厂家出于安全考虑,专门配装车外发射装置,要求实弹射击在车外发射。该营官兵在实践中发现,此举并不符合现代战争火力兵器快打快撤的要求,最终用数据说服了指挥员。
该营官兵发现,远程火箭炮系统获取的气象数据中,大量“垃圾”数据对指挥判断、信息传输造成严重影响,而厂家技术人员却告诫他们“气象数据无法修改,强行修改将导致系统崩溃”。对此,他们并没有盲从,而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终于找到破解之道。
不断开拓创新,让制约新装备打赢的难题迎刃而解。列装以来,该营勇做“吃螃蟹的第一人”:首次组织“侦、控、打、评”体系集成实弹综合演练,首次组织多弹种综合运用战法打法演练,首次利用信息交链成果进行夜间信火一体打击综合演练,首次参加多军兵种对海上目标联合火力打击演练……
据统计,该营先后攻克30多个新装备险难训练课目,取得18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6项在全军推广,2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新装备训练难度大、风险高,难免会遇到“沟沟坎坎”,必须破除“宁可不出彩、也要不出事”的保守思想——
在涉险中为打赢趟路
从工厂赶到远程火箭炮营采集数据,工程师王荣成心里一点也不轻松——几十吨重的远程火箭炮车,放弃安全便利的铁路输送,却选择昼夜连续摩托化行军,而且车速常常接近装备极值。
“远程火箭炮营的人,似乎从来不知道‘怕’字怎么写。”在王荣成的眼中,远程火箭炮营官兵一贯敢于冒险——
沙漠戈壁夜间射击,炮车即使正常行驶也有风险,可该营官兵偏偏要搞闭灯行驶;实弹射击最怕下雨天,点火触头一旦进水,极易出现哑弹留膛险情,但这个营组织实弹射击从来风雨无阻……
其实,远程火箭炮营官兵何尝不怕!但他们更明白一个道理,新装备训练难度大、风险高,难免会遇到“沟沟坎坎”,如果训练场上“前怕狼后怕虎”,新质战斗力的生成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改装之初,该营官兵面对价格昂贵、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新装备,训练中也曾出现过瞻前顾后、缩手缩脚的现象,一些人存在怕出事、怕出丑、怕损坏新装备的心态。发现这一苗头,营党委迅速组织官兵进行辩论,坚决破除“宁可不出彩、也要不出事”的保守思想,进一步强化“在涉险中为打赢趟路”的共识。
2012年实弹射击,远程火箭炮营的决定令观战领导一惊:由列兵担任关键战位的操作手。
就在火炮即将实射的当口,一场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必须停止射击!”有人赶忙找到营长轩继东,提出警告:“远程火箭炮系统虽有防水装置,但雨来得如此之急、如此之大,能不能防住谁也说不准。”
见轩继东不为所动,有专家出言相劝:“如果要打,最好换上有经验的炮手。”得到的答复却是:“人不用换,炮照常打。”
一声令下,火箭弹呼啸而出。这一次,一群新手不仅打出了“步枪打10环”的精度,更打出了新一代炮兵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