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第14集团军某旅一场高寒山地实兵对抗演练在滇西腹地打响。
在演练现场,某新型突击炮“动对动”射击中,靶标不再是过去的电动移动靶,而是换成了能打善藏的“活靶子”——某型反坦克导弹车;某新型导弹检测车8项检测功能全部列入考核内容;新型电台配发不到两个月,所有功能均接受实战化检验……
这一系列变化,源于去年一次实弹射击的教训。旅长苏小林告诉笔者,去年8月,突击炮连在一次射击考核中,由电动机驱动的移动靶突然断电,靶标未按预定轨迹运动,导致脱靶。
“突击炮性能优越,可以打击各种运动目标。靶标未按预定路线运动就打不准,实战中敌人会这样‘配合’吗?”演练复盘时,苏小林指出,这次脱靶看似意外,实则是新装备训练与实战贴得不紧、训练水平不高的表现。
他们调查发现,突击炮机动性能好、信息化程度高、打击能力强,但平时训练通常只组织“静对动”这一相对简单的射击课目,其他难点课目组织不多,未充分发挥新装备性能,如同“大炮打蚊子”。
与此类似,还有不少高性能新装备被“低能化”的现象:某新型反坦克导弹车虽然多次参加实射,但运用弹种单一,有2种重要的新弹种只打过1次;某导弹检测车仅有三分之一的功能运用到实战化训练中;因数据端口不兼容,模块集成训练有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挂了“空挡”……
“有了金刚钻,就要揽瓷器活,不能让新装备‘低能化’!”该旅从改进训考方式入手,充分发挥新装备的性能优势:为提高突击炮“动对动”射击精度,他们将突击炮与反坦克导弹车置于同一战场,双方互为目标进行对抗;为解决数据端口不兼容的问题,协调院校专家和友邻单位技术人员,运用桥接技术统一了10余种端口;将新型导弹检测车8项功能全部列入实战化考核内容,等等。据统计,该旅共改进了12种训考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新装备“低能化”的问题。
此次演练,各类新装备大显神通:突击炮挟雷裹电驰向射击地域,对斜坡运动射击实现炮响靶落;激光测角仪出现故障,导弹检测车迅速定位故障零件,让新装备快速“起死回生”;通过一体化兼容的模块端口,侦察分队实时将侦测信息发送至指挥所……“这一次,新装备真正打出了新威风!”苏小林欣慰地对笔者说。(张景喨函授学员江平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