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华北,空军某机场,春光明媚。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抓住难得的可飞天气,连日组织高难课目训练。在飞行指挥塔台,有一个集参数曲线列表、模拟座舱等为一体的显示终端,显示出空中每架飞机的发动机、座舱内各种仪表等重要参数,为地面人员提供飞机空中状态“远程监控”,给人的感觉就像在收看电视现场直播。这台“直播机”的学名叫“飞行安全综合监控与支持系统”,是由空军某航修厂研制的,一季度刚刚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笔者惊讶地得知,这已是该厂近4年来获得的第三个同等级奖项。
说起这个航修厂,在行业内可谓“大名鼎鼎”。他们把空军赋予同类单位的飞机部附件修理任务这项“主业”完成得游刃有余,工厂部附件修理能力达到近500项、年均数千件,连续9年被空军评为装备修理质量先进单位。2011年,他们作为军内唯一单位参加首届航空维修检测技术及设备展览会,共有30余项自主研发的地面检测设备参展。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围绕空军战斗力建设开展科研创新这个“副业”上取得骄人成绩,先后4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0项二、三等奖,5项国防专利奖,绝大多数科技创新成果在部队推广应用。
作为一个团级单位的航空中心修理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飞机部附件修理,并没有硬性科研任务,为什么多年来能够在影响空军战斗力提升的技术支持上屡屡获得突破?该厂领导一句话道出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在事关空军战斗力建设的大事上,无论分内分外、职位高低,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有光就发出来,有力就使出来,每个人都应冲锋陷阵、敢于担当!”
航修厂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技术人员多数来自机务保障一线,有些人与飞机打了一辈子交道,最清楚飞机上缺什么、战斗力提高需要什么。绝大部分国产战机装备的“黑匣子”,就是该厂上世纪90年代自主研发的。当时正是因为部队有需求,激发了一群自嘲为“粗手大脚的修理工”的万丈豪情,只用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就与相关院校合作,研发出被40多位专家教授认定某些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黑匣子”。此后经历6任厂长、7任政委,续力攻关完成了三代“黑匣子”的升级研制,并在陆、海、空军部队多个机种一大批战机上安装了该系列产品,迄今为止,他们仍是军内唯一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生产厂家。
2000年,该厂科研所副所长李晓辉在保障部队演习期间得知,西方少数国家研发了一种空战对抗训练系统,演习或训练时地面指挥中心实时可知“敌”“我”双方空中态势及对抗战果,既先进又实用。“部队有需求,我们就要干,哪怕失败了也得试一试。”厂党委毫不犹豫,集中骨干力量展开攻关。科研小组先后建立上百个数学模型,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历经10年,研制出人民空军自己的空战对抗战术训练系统,并已加装在空、海军多型主战飞机上,能使空中对抗态势实时、真实呈现在地面视频上,有力推动了空军自由空战对抗训练进程,对部队训练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次次花落该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才!多年来,该厂出台了诸多非常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摔打、壮大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业务过硬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3名,高级工程师15名;博士11名、硕士24名、各类技术骨干90余人……对于一个团级修理厂,这样的人才结构堪称“梦幻方阵”。
正因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素质人才方阵,如今,他们有实力常年保持一支20多人组成的应急抢修小分队,部队有需求随时打电话随时出发,平均每人每年到部队提供技术服务都在200天以上。近年来,这支小分队活跃在演习演练、抗震救灾等各种重大任务中,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受到部队高度赞誉。
正因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素质人才方阵,当他们闻知部队对飞行安全监控有着现实需求时,马上论证、迅速立项,并集中精兵强将展开攻关,仅用3年时间,就研制出集飞机状态综合监控、故障实时诊断、危险飞行状态及时预警和特情辅助决策迅速提供等功能于一体的“飞行安全综合监控与支持系统”。加装部队试飞检测后,专家评定该产品:运行稳定,各项参数数值准确,为保证飞行安全提高训练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总体技术居国内同领域先进水平。
向着强军目标,小厂展现大志向。
空军转型,需要这份担当、这种精神。(杨 东、陈会斌、鲍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