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刊载《中国的北冰洋战略》一文,文章指,虽然中国并不是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但中国尚处雏形的北冰洋战略应该成为其地位不断上升的海洋战略的一部分。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海上通道畅通和安全是保证其巨量出口和进口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必然在不断崛起中提升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虽然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很快便被闭关锁国的国家战略笼罩长达数百年之久。即便到了现代,国家总体而言在战略上对内陆的重视要远远超越海洋,对海洋的关注也主要局限在其面对的西太平洋海域。
然而,作为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且日益依赖对外贸易的大国,中国伴随着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利益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对世界其他海域的关注必然会与日俱增,甚至可能纳入到其初见轮廓的全球大战略中去。
在世界四大洋中,除太平洋外,人们首先会把地理距离相近的印度洋和中国的西南地区联系起来,而中国近年也确实在开发西南大通道方面投入颇多。然而,另外一个对中国日趋重要但容易被外界忽视的洋区竟然是寒冷多冰、人迹罕至的北冰洋。作为一个非北极沿岸国家,中国对北冰洋的重视已逐渐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日益参与到该区域的开发与事务管理之中。
全球变暖造就北冰洋新航道
在北半球,中国只是众多对北冰洋兴趣渐浓的国家之一。在因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坚冰逐步融化是各国战略重视北冰洋的主要客观原因。人类工业化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近年来由于全球治理的失效而变得愈发严重,伴随着世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和气温的上升,北极地区变得更加暖和。
坚冰的融化一方面使得北冰洋变得更适合航行,并有可能成为一条连接东北亚与欧洲和北美的海上捷径,另一方面北极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各种矿产和能源资源,解冻过程将使得这些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根据美国地理测算,北极地区可能蕴藏着世界约30%未探明天然气和13%未探明石油资源,此外还蕴藏着大量 的金、银、铜、煤炭、镍等战略资源。
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北冰洋极有可能实现夏季单季的长期性通航,那么船只从中国北方或日本、韩国的某些港口出发,经过北冰洋到达欧洲或北美的港口,其距离有可能比传统通过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的航线缩短达40%,这不仅意味着运费和燃料的节省,更带来时间上的节约。以中国上海到德国汉堡为例, 走北冰洋的东北线路要比走马六甲和苏伊士运河的传统线路减少高达6400公里的路程。
2013年夏季,中国中远集团的货轮“永盛号”成为首艘试航北极线路并到达荷兰鹿特丹港的中国货船,耗时也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路线缩短九天,虽然历经艰险,但标志着中国商业开发北极航道的开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可以预见,随着北极地区的进一步暖化,中国和其他东北亚国家、地区以及北极沿岸国家必然 会加大对该航道的开发。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非核动力破冰船——雪龙号,并且还将有新的破冰船只和其他先进设备投入使用,中国极地科研和考察力量近年来得到很大扩充,通向欧洲和北美的极地航线开发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2013年是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转折年,这一年不仅有“永盛号”的首航,更有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中国早在2006年就已提出了相关申请,其间不断有观察人士质疑中国是否能够得到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足够支持。经过七年的外交努力,尤其是最近一两年中国领导人对丹麦、瑞典等一些成员国的历史性访问,中国终于获得成员国的足够支持而成为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
和中国一道成为正式观察员国的大多为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这说明蓬勃发展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对北极开发给予了格外的重视。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深度参与北极事务。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身份只保留给北极沿岸国家,正式观察员国能够在会议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影响议程设定,但不具备最终投票权。
同时,中国对新航线的开发和参与资源开发都受到北极沿岸国家对海域的主权要求的制约,中国虽然较早便开始了极地考察和科研,但对北极沿岸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和环境格局了解较少,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国内机构对北极和周边地区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协调,因此,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才刚刚开始,除了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装备之外,也急需扩充懂得沿岸地区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人才储备。
随着北极地区开发的升温,不仅是中国和沿岸国的官方联系和对话机制在加深,民间和商务交往也呈上升趋势,中国对该地区的贸易投资和人员输出都在增加,由于北极周边地区环境脆弱、人口稀少,如何处理和当地人关系以及保护原生态环境是中国北极战略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前两年就出现中国商人在冰岛购买大量土地用于开发而遭到当地人抵制的案例,无论是新航道还是其他资源的开发,都需兼顾沿岸当地人的利益和感受。
北冰洋战略是中国海洋战略的一部分
应当讲,中国尚处雏形的北冰洋战略是其地位不断上升的海洋战略的一部分。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海上通道畅通和安全是保证其巨量出口和进口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必然在不断崛起中提升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2013年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一文件被视为中国在新形势下所制定的海洋战略的具体方案和远景展望。《规划》前言部分即谈到中国在南北极建立的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体现了两极在中国海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重要的中共18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被放在关键的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一章中。
从长远来看,中国必然会更加深度地参与北极地区航运、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事务,中国日益成形的北极战略,将成为其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演变的风向标之一。(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