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山东的一个小县城,《金瓶梅》与它渊源颇深

国家人文历史 2017-09-25 16:21:32
A+ A-

文 | 未几

在《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笔下,临清简直就是一个集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商业大都会,这个因运河而生的城市,既具备全国粮食、贸易中转站的功能,又承担着莺歌燕舞声色犬马的角色。每年,数以万计的粮船从这里经过,络绎不绝的外地商人争当“临漂一族”。几十万人的生存、玩乐、附庸风雅在大运河的注视下有序进行着。

他们或尽情啄食大运河带来的便利,或贪婪沉浸在对物质、财富、身体的无尽追求中,种种行为,被兰陵笑笑生定格在《金瓶梅》的每一个角落。



与京杭大运河的亲密接触

两千多年来,山东临清一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自隋开通永济渠,它才开始与运河为邻,但要真正沾上大运河的光,还得等到几百年之后。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开凿会通河,三万征夫奔赴“前线”,五个月后,工程结束。

会通河起自须城县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也称卫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这是临清与京杭大运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了控制运河水位,他们还在临清设置了三个镇闸、两个土坝,以调控水量。大运河申遗名单上的临清闸和会通闸就是在那个时候修建的。

朱棣迁都北京后,山东再次成为北方政治中心与江南财赋之地的纽带,此时的会通河已处于淤塞的状况。每年,朝廷都需从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粮食和各种手工业品供给京师和边防,主要的运输通道就是京杭大运河。为了确保交通顺利,明成祖特意派人疏浚会通河,临清作为运河通往京师的咽喉要地,迅速发展成为名冠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和京畿门户。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